top of page

2018年

46193028_564146383999286_8952857576165343232_n.jpg

第1屆的釣魚大賽,主題是「深溝深深深幾許,水溝裡有多少魚?!」​。

 

深溝村,位於宜蘭員山,在以前是片夾在蘭陽溪和宜蘭河間多變的辮狀河系,村裡有一條很深的小支流經過,因而得名。

 

和夥伴移居於此這麼幾年,聽多了村裡耆老講他們抓蝦、捕魚的故事後,回過來思索,在土地歷經了這麼多年來的變遷後,水裡面的生物世界到底變成什麼樣子,似乎沒有人說得清楚。搜尋了學術界的生物資料庫,能獲得的資源有限,可能是這裡並非高度生態敏感地區,也可能是以村為單位的地理尺度太小,不容易有這麼細部的調查資訊。

這片夾雜在人類聚落的農田水路,比如說,我們田區旁的那條大排,裡頭還有沒有魚?如果有,又是什麼魚呢?這個問號背後,有好奇心,也有某種程度的焦慮-如果連自己每天生活其中的環境都如此陌生,那怎麼可能把心往下紮深?如何產生故鄉,這種羈絆的連結?

畢竟,所有關係的開始,往往是從認識彼此的「名字」開始的。

和夥伴突發奇想,偷偷地引渡了公民科學家的概念,也模仿農村運動會的趣味性,透過趣味性的釣魚與捕捉,除了讓農村社群重溫舊時,人與水之間的美好時光,同時也以水域生物年度盤點的方式,為當下環境與生物的現況,留下珍貴的資料紀錄,豈不一石二鳥。當然,每一條抓到的魚都在拍照紀錄後放回它原來的環境。

 

和一般的釣魚大賽不同,我們比的不是魚的大小,而是每個參賽者對於環境的探索,和對於每種魚的觀察,可以推想牠會出現在哪些環境裡;所以首獎和特獎的獎金,分別是給記錄到最多物種和最多隻魚。

比賽結果一出來,哇,完全出乎意料。雖然參賽的人沒有爆多,但短短的10天就累積了2,077筆觀測紀錄,記錄到33個物種!同樣讓人沒想到的是,其中有12種竟然是外來種,佔了超過1/3。

有當地的老師帶著學生參加,利用放學後空檔和假日閒暇四處探索;有孩子們發現某個不起眼的水池裡,竟然被他撈到阿公口中的牛屎鯽;也有帶著孩子從台北來湊一腳的朋友,在晚上看到馬路上有隻中華鱉在爬,驚喜大叫,引來村裡的阿婆啞然失笑說,那個田裡多的是,一副幹嘛大驚小怪模樣。

 

比賽進行的那幾天,無論是白天或夜晚,都很常能遇到帶著摩托車旁插著一根魚網或釣竿,穿著雨鞋、戴著頭燈,往水溝、池塘探頭探腦的人。那陣子,村子彷彿從寒冷的東北季風中稍稍活絡了過來,悄悄地展現了活力。

另外,對於舉辦這個活動的我們,最驚訝的,竟然是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,竟然可行。想當初,還自嘲這種要掏腰包來幫忙做調查累積資料的活動,應該沒人會來吧。也許是心裡還住著一個想往水邊跑的野孩子,也許是贏得冠軍的雄心鬥志,也許只是找個藉口讓自己探索周遭的環境,各式各樣的參賽動機與理由,無論是什麼,都謝謝每一位參與過的人,因為你,珍貴的環境資料被紀錄下來,未來,說不定會開啟另一段新的對話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