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台灣有兩種原生種毛蟹,一種是台灣絨螯蟹,分布在宜蘭蘇澳的白米河以南和花蓮、臺東,在深溝的毛蟹,是另一種,叫日本絨螯蟹,兩個眼睛間的前額輪廓是波浪型的。

 

之前訪問過好多深溝村的村民,都說以前的村子裡,好多好多毛蟹,即使徒手抓,半小時就可以裝滿一個麻布袋!

 

和鱸鰻大王一樣,毛蟹的生命也要歷經海洋與河川,才得以完整。每年秋天,二期稻開始挵花時,毛蟹就會從平時躲藏的幽暗縫隙中出來,沿著水溝一隻隻排隊,展開邁向海洋的旅程。

 

民國80年代,深溝村歷經了全面的土地重劃,原本是半自然的土堤溝渠,幾乎全整治成三面光的水泥,失去了溝底的石塊,失去了堤邊的縫隙,這般像史詩般的大遷徙,現在已經看不到了,零零星星的毛蟹,已經組不成大軍。

 

「後退就是前進」,在物質缺乏的過去,能有便利的灌溉系統與機械設備,是確保糧食產量無虞,能餵飽一張張拗拗待哺的嘴,但是,在這個我們已豐衣足食的年代,能不能,再從新開始思考,什麼是重要的,什麼是需要為下一代守護的價值?

日本絨螯蟹 Eriocheir japonica

NT$0價格
  • 大螯有絨毛,像是拿了兩個啦啦隊的彩球。兩眼間的前額輪廓呈現波浪型,分布在宜蘭蘇澳的白米河以南和花蓮、臺東一帶的台灣絨螯蟹,兩眼之間額緣近於平直,很容易分辨。

  • 需要有石縫或孔隙可以躲藏,在三面光的小溝渠不容易發現。

​農田裡的科學計畫

我們是由蹲點宜蘭的生態學家所成立,本著「生態為本,與地共存」的理念,除了力行實踐,以友善土地的方式進行耕種之外,
同時也致力於以農田與農村為場域,導入科學研究元素,與在地社群攜手合作,探索兼顧生產、環境與生活的可能性。

  • Facebook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