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鯛科魚類,其實就是俗稱的「吳郭魚」,從民國35年開始,就陸續從世界各地引進這個科裡面的不同物種,進行育種改良,發展出福壽魚、台灣鯛、黑公魚、紅尼羅魚等大家耳熟能響的食用魚種。
和所有外來種的故事一樣,引進台灣的慈鯛科魚類,最後也流出野外建立了龐大的族群,堪稱是魚界的福壽螺。
現在在野外的吳郭魚,其實也許多有物種間的個體雜交,也就是說,不是很容易認出到底是誰,大概只有專門研究慈鯛科的專家才能分清楚,所以這次我們通通把吳郭魚類的紀錄,都歸在慈鯛科這個家族下面。
引進台灣的這些慈鯛科魚種,對於環境的適應力強,對水質污染的耐受度高,而且它們還有個秘密武器,就是會保護自己的小孩。
像莫三鼻克口孵魚,就是把卵和孵化的小小魚含在嘴巴裡保護,而照片裡的這隻吉利慈鯛則是另一種方式,魚爸爸、媽媽會把小魚帶在身邊保護,一有敵人出現,就努力把敵人趕走。
適應力強,小孩又好像比較存活下來,本土魚種要贏過它,勝算好像超級低,而且,強敵還不止吳郭魚一種。十年後,農村的溝渠會不會只剩下這些外來種?
吳郭魚
NT$0價格
野外的吳郭魚不是很容易認出到底是誰,大概只有專門研究慈鯛科的專家才能分清楚,整體而言,就是看起來體型很像我們吃的台灣鯛,魚體高聳,背鰭有硬棘。
喜歡靜水域,或流速緩慢的大排、溝渠或溪流。耐污染度高,幾乎調查範圍內都有它們的蹤跡。